![]() |
> 工作动态 > 创新动态 |
编者按:今年以来,杭州市锚定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以探路者的奋进姿态,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科技办坚持“案例即路径”,以小切口牵引大突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破解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探索“教科人一体改革”路径搭建了“桥梁”。
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从案例看路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杭州市第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的创新做法与优秀成果,以期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01 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以央地共建科创平台推进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实施单位: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上城区科技局
作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立足长三角地区布局的重要科创平台,东方电气长三角(杭州)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长研究院”)在上城区政府的支持下,构建了“政府赋能+研究院科创平台+一流高校赋智+东方电气集团产业应用+属地化供应链资源支撑”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合作模式。
一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数字能源目前是上城区钱塘智慧城三大产业赛道之一,东长研究院依托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向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太阳能技术、风电共性技术等新兴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其“未来能源装备与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已列入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名单。
二是与一流高校紧密结合。东长研究院充分利用东方电气集团-浙江大学联合创新研究院资源,成功申报2024年度省“尖兵领雁”项目4项,申请专利26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联合共建电力装备制造和智能运维机器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与浙大海洋学院共建工程硕士班,在重大海洋装备方向为东方电气提供30名工程硕士培养名额;组建东长研究院-浙工大联合研发中心,常态化开展概念验证、产品开发及培育。
三是与人才赋能紧密结合。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欢乐斗地主_诈金花游戏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助联合创新研究院平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人,助力东长研究院博士后进站3人,申报“启明计划”人才1人。
02 拱墅区构建环高校创新生态圈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贯通机制新路径
实施单位:拱墅区科技局
拱墅区立足杭州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战略定位,以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为抓手,以五大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依托,探索“生态圈联动—人才链贯通—成果链转化”的创新路径,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区域发展新路径。
一是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三圈联动、五院支撑、多点突破”的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深度链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优势,通过“双向互聘”“联合攻关”等机制,推动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与浙大城市学院校地合作,签署新一轮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建的区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科技园)。
二是健全交流共享机制,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拱墅区深入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人才共享机制,促进校院企人才有序流动、智力互补;重点建设生命健康产业人才科创共同体,以华东医药为“链主”,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良渚实验室、杭州资本,开展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建、产学研协同攻关、人才培育共享、产业项目转化落地等工作,打造教科人一体贯通发展的创新单元。
三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实施高能级平台“伙伴计划”,推动五大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及优质投资机构结对,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创新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拱智大模型”,依托杭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搭建高校成果库(2000+项)与拱墅企业需求库(10万+家)的动态耦合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03 国科大杭高院以“一核两翼”发展战略 推进科教人一体化建设
实施单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湖区科技局
国科大杭高院实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集“技术研发、人才引育、学生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科研赋能引育并举。探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累计招收研究生3027人,建设1个博士培养点和9个硕士培养点;构建“全职+岗位教授+博士后”引才体系,引进顶尖人才14名,国家级科技领域领军人才119名,国家级青年人才98名,拥有在站博士后249人;建立“专业实践+双创教育”培育模式,择优遴选行业导师126人,毕业生留杭就业升学率近50%。
二是打造高能级平台,专注领域科研攻坚。围绕物理光电、生命健康、生态环境、智能科技四大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组建8个学科交叉型二级学院,设立25个科研平台;打造硬核科研实验室,“浙江省引力波精密测量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系统健康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验收工作并成功挂牌省级重点实验室;拓展云艺院区、谷鼎院区及HIAS园区等科研场地面积近6万方,年均科研经费投入5.5亿元以上,科研基础建设已初成规模。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探索科普研学新范式,打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近20场;多维度推动专利落地,深化“产业教授”“科技副总”评聘机制,畅通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渠道;组建首支科创基金,基金规模3亿元;成立杭州市国科大新型光电智能感知概念验证中心,入库项目142项,验证项目76项,完善成果转化链条。
来源|法规处